您現在位於 - 綜合新聞
|
嘉義市歷史建築林宅修復 工法與設計處處驚喜 嘉義林宅大樑上畫有國旗 見證台灣歷史變遷
【記者邱仙益/嘉義報導】嘉義市台斗街林宅時敏堂,由國定古蹟嘉義城隍廟戲臺改建而成,為嘉義市歷史建築之一。 日前文化局與林家後代啟動修復計畫,邀請台南大木作匠師蕭勝壬等人,進行桁木抽換和仿作等工程。 林宅不僅是典型的中日合併建築,其正廳屋頂最高主樑處,更畫有兩面中華民國國旗,可說是見證了台灣歷史的變遷。
從事古蹟、歷史建築及寺廟修復2、30年的大木師傅蕭勝壬說,尚未見過戲台式閩南建築,同時融入日式建材及工法,相當「有看頭」。 舉例來說,室內中央最主要的四根柱子,又稱四點金柱,向外延伸至大門口兩側的廊角柱,原為戲台文武場區。 後來因應屋主居住需求調整格局,以日式編竹夾泥牆及抿石子磁磚牆等增加隔間,使得林宅有別於一般閩式住宅風格。
蕭勝壬指出,林宅正廳上方兩側木構架,可見以三根通樑、五個瓜筒組砌而成的三角形棟架,又名三通五瓜。 其下方有龍頭魚身造型的木雕,稱為鰲魚,除消災祈福外,也意指獨佔鰲頭、金榜題名,具備加強斗拱結構的功能,為傳統閩式建築常見的裝飾之一;另他推測,當年戲台改建為住宅時,應是請日本師傅協助,約可從大門上方樑柱結構,以ㄇ字型「螞蝗釘」側向固定構件、兩旁窗戶仍保有日式住宅獨有的「戶袋」,即防颱板收納處,以及使用日本特有工法「追掛榫」接合桁木等線索判斷,是一典型的中日合併建築。
蕭勝壬解釋,「桁木」為屋樑上的橫木。 抽換工程前需一一檢視其損壞情況,畢竟木頭最怕潮濕環境,易產生白蟻侵蝕,若腐朽嚴重者,直接依原有尺寸更換為同等級柳杉木,堪用者則以新材填補舊料裂縫為修復原則。 他強調新舊木料黏合處,既不影響建築主結構,又能維持老建築氛圍。
待在只有屋樑結構下的林宅正廳,抬頭一望,大樑彩繪清晰可見,正中央繪太極八卦圖,另一側有兩面中華民國國旗。 對此林家後代林良華憶起,該處曾各有一面日本軍旗和國旗,後來為慶祝台灣光復而改作現狀。 修復完成後,林宅戲台也將延續近百年前的功能,舉辦音樂會及文物展等藝文活動,傳承先人回饋社會的情懷,同時提醒後輩子孫飲水思源。
文化局表示,歷史建築原嘉義城隍廟戲臺(嘉義林宅)修復工程,目前林宅原有屋瓦已全數拆除,也完成盤點大木構件部分,並視受損程度以不同顏色布條標記,共編列至少有40個工項,以修舊如舊方式,恢復早期運用舊戲臺構架,發展成住宅空間的獨特樣貌。
嘉義城隍廟距今至少有300年歷史。 根據史料記載,廟埕曾於大正11年(1922年)至昭和15年(1940年)間,建有戲臺(即接近現牌樓之處)。 由當時在地商賈林寬敏捐資起建,以供酬神謝戲。 同時推動成立宣講堂,透過講解經文與善書,落實社會教化功能;爾後廟方為靈活運用廟前廣場,擬將戲臺拆除,林寬敏長子林文章得知後,為感念父親善行,遂買下遺存構材,移建至台斗街現址,並重新規劃調整內部格局,增加房間數、廚房及衛浴等居住機能,作為住家使用。
圖說:林寬敏長子林文章得知後,為感念父親善行,遂買下遺存構材,移建至台斗街現址,並重新規劃調整內部格局(記者邱仙益拍攝)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