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在位於 - 焦點新聞
|
慶典經濟淪數字門面? 綠議員籲成效公開
【記者羅祥霖/台中報導】台中市府砸大筆預算舉辦購物節、物調券等「慶典經濟」活動,宣稱創造數百億元消費效益,民進黨議員陳雅惠等人24日業務質詢痛批,活動雖熱鬧,卻缺乏具體效益與成效驗證,恐已淪為市府政績包裝的數字門面,呼籲制度全面檢討,讓資源真正回到基層。
陳雅惠、謝家宜、張芬郁、陳淑華、陳俞融與蕭隆澤等議員關切市府每年舉辦大型活動,卻始終未見成效具體化,質疑台中購物節去年的353億元消費數據,未經第三方驗證,難以作為後續政策依據。
陳雅惠強調,慶典經濟活動辦完後留下了什麼?市府不能只追求熱鬧與媒體聲量,更應建立制度追蹤與檢討,真正帶動在地經濟。
經發局長張峯源回應,該數據來源為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電子發票統計,是中央認證資料。 疫情後台中批發零售業與百貨銷售持續成長,去年百貨業績已接近千億元。
張芬郁也批評,「慶典經濟」若無制度化評估與回饋機制,恐淪為短期操作。 她也指物調券過度依賴QRCode與APP操作,以致長者與基層商家被排除在外,反讓資源集中大型商圈與特定業者。
陳淑華則指出,物調券發放長期有現場混亂、動線不佳與高齡者曝曬排隊等問題,市府卻將此形容為「人氣旺」,顯示制度設計長期未改進。 她並質疑,購物節單年預算近4億元,六年超過20億元,這筆公帑是否真的轉化為效益?
張峯源回應,已增設號碼牌、公告與現場人員引導,並擴大小商圈與產業故事館的參與。 他強調,今年非商圈型店家加入數量明顯增加,政策正向基層延伸。
謝家宜表示,物調券已發放五次,各地的問題仍未改善,建議調整發放機制,讓參與更便利公平,並活化商圈與市場的長期經濟,而非依賴短期發券刺激買氣。
議員們強調,市府應摒棄一次性、討好式的政策思維,轉向制度化、在地化與普及化發展,讓活動不只辦得熱鬧,更要辦出成果。
圖說:議員們呼籲台中的慶典經濟活動應朝制度化、在地化與普及化發展。 (記者羅祥霖翻攝)
|
|
|
|